top of page

當孩子感覺不公平


「感覺不公平」對任何人來說,都是困難的功課,大人尚且如此,更何況是孩子。

在教室裡,老師發現大家不約而同地對某位學生說話很不客氣,仔細去探究,原來因為他個性活潑,平時喜歡搞笑吵鬧,常常弄得大家很煩躁,所以他常被同學或甚至老師嚴厲制止,一段時間下來,他覺得大家都在排擠他,甚至認為老師不公平,因而表現出哀怨的神情喃喃自語,這時老師看在眼裡又會於心不忍,主動去安撫他的情緒,甚至有時還會包容他的行為,但這情形反而招致其他人的不滿,因為「會吵的孩子有糖吃」對於安份守矩的孩子來說,往往是很大的打擊,這是很傷他們心的。因此,大家更加討厭他的吵鬧了,同儕之間的摩擦不減反增,這時我們知道,「會心溝通」的班會時間到了,孩子需要引導學習「換作是你怎麼想」的同理能力。

孩子需要從相互的摩擦或甚至衝突事件當中學習成長,並且要避免很快地把這些「互動問題」歸類成「霸凌」事件,否則很有可能把事情嚴重化,並推向更難解決的處境,因此我們需要將孩子間的「相處問題」和「霸凌」區分開來[註]。輕易地說「霸凌」,會變成一種貼標籤,把當事人未審先判成「加害人」或「被害人」,若接著我們採取強制威脅或決裂遠離的措施,甚至夾帶老師或行政的權威介入,這時很可能「加害人」與「被害人」的角色易位,雙方情緒交疊高漲,不但激化了對立,反而錯失了讓孩子從中學習成長的機會,因為孩子的互動往往不像表面那麼簡單,但他們的出發點都不是出於想傷害對方的意圖,比較多的情況是情緒不當的發洩而導致的衝突,然而孩子的「憤怒」,很有可能是一種「傷心」的表現,因此,重點不在壓制「憤怒」,而在安撫「傷心」,心安頓了,「憤怒」就能得到平息。身為師長如果能適時加以調解溝通,不論是站在哪一種位置的孩子,都能從中學習到更成熟地面對人際間的衝突,這樣才是最圓滿的結局,不只老師,身為家長也是一樣,要很細緻處理孩子間的衝突才行,因此,讓我們聆聽「不公平」背後受傷的心聲吧。

[註]:

1.根據教育部,「校園霸凌」的定義或成立要件為:(1)連續欺負他人的行為;(2)具有故意傷害的惡意企圖;(3)雙方權力或體型不對等,而受害者不敢或無法有效反抗;(4)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;(5)其他經校園霸凌因應小組討論後認定者。

參考網址:https://reurl.cc/KO7Op

2.其他相關資訊:

- 如何預防霸凌 https://reurl.cc/Xa1Yg

- 有關校園霸凌 https://reurl.cc/VmAxR

bottom of page